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于正在成長發(fā)育的嬰幼兒來說,食物不僅關系到當下的身體發(fā)育,更是關系到一生的健康。近期有關調查表明,城市中兩歲以下的兒童有百分之四十缺鐵,在這百分之四十的兒童中有將近百分之三十患有缺鐵性貧血。專家指出,這種現象主要是與幼兒的膳食結構不合理有關,孩子的膳食應“稠一點、硬一點、動物性食品多一點”。
據調查發(fā)現,現在2歲以下的兒童對鐵、鋅、鈣、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yǎng)素攝入量明顯不足,其中缺鐵最明顯,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兒童患有缺鐵性貧血,還有43的兒童也檢測出明顯的缺鐵癥狀。
專家指出,兒童缺鐵等的微量元素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功能、智力發(fā)育以及孩子的交往、認知能力,如果長期缺鐵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智商降低,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大聲尖叫、好動、情緒不穩(wěn)定、學習能力不強等也與缺鐵有關,而且這些表現常常出現在化驗值異常之前。
兒童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是一個全國范圍存在的問題,主要與我國家庭傳統(tǒng)上對嬰幼兒的膳食結構調配不合理有關。兩歲以內的幼兒每天對鐵元素的需求量與成年人基本相同。但是,家庭調查發(fā)現,這一階段孩子的飲食結構單一,很多孩子一日三餐都以稀飯、面湯等谷物為主,各種營養(yǎng)素攝入嚴重不足。調查發(fā)現一歲以內的幼兒中,開始吃肉的不到10%。
專家還強調,給幼兒補鐵、鋅等營養(yǎng)元素的時候不提倡給他們多吃營養(yǎng)藥,而是應該從飲食結構上入手。嬰幼兒每天需要攝入瘦肉、魚蝦或者動物肝臟等動物性食物。父母可將動物性食品做成泥狀,不能因為孩子沒長牙、認為消化不好而不給孩子吃,我們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吃。幼兒6個月以后就應該每天有肉泥食品,8個月左右的孩子應該開始吃固體食品,例如米飯、餅干等。幼兒的膳食可以“稠一點、硬一點、動物性食品多一點”,以增加其營養(yǎng)密度,還可以輔助吃一些水果、蔬菜。
總之,不管哪個年齡組的孩子,膳食要均衡,要葷素、粗細搭配,并注意優(yōu)質蛋白質的攝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盡量少吃飲料、小食品,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