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于還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嬰兒來說,家長們就要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腸絞痛
在寶寶未滿4個月之前,其腸壁的神經發(fā)育不成熟,造成changdao蠕動不規(guī)則,蠕動過快時糾結在一起就容易導致痙攣疼痛,這就是嬰兒腸絞痛。其常見的表現(xiàn)為changdao痙攣,腹部鼓脹,也就是“膨風”,一旦腸絞痛發(fā)作,寶寶常以高分貝的哭聲及握拳踢腿的肢體動作表達,哭聲凄厲,非常躁動,幾乎無法安撫。等到腸蠕動波消失,有排氣才會緩解。嬰兒腸絞痛的發(fā)作時間有兩個高峰,一個大約是傍晚四時至八時,另一個是半夜零時前后。
父母可以先用薄荷油涂抹腹部作按摩,使其排氣。也可使用溫毛巾熱敷腹部,緩和腸痙攣的情形。在嬰兒飲食方面,建議喝母乳。喝母乳的寶寶較不易患腸絞痛,因為牛奶蛋白可能會促使寶寶changdao不適應而加重癥狀,當然哺乳的母親也應注意不要攝取刺激性或易guomi性食物,如含咖啡因之飲料及堅果類食物。因為奶蛋白guomi或是乳糖不耐癥,也會導致嬰兒腸絞痛。所以,如果是人工采用配方奶喂養(yǎng)的寶寶一旦發(fā)生嬰兒腸絞痛,也可以讓醫(yī)生幫助診斷,是否由guomi引起,如確診為guomi引起,可考慮換奶粉。
腸絞痛并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種癥狀,依程度輕重不同,有的寶寶幾個禮拜后就自然解除,但有的寶寶到6個月大以后,才逐漸自然消失。
就醫(yī)指征: 一旦寶寶持續(xù)哭鬧,伴有抽搐,或持續(xù)不進食的情況,應該立即就醫(yī)。
腸套疊
生下來就很胖的寶寶最容易得腸套疊,得了腸套疊的寶寶多會突然哭鬧不安、面色蒼白、手足亂動,呈異常痛苦狀,過了一會兒,陣痛過去了,寶寶又會安靜下來,但靜止數(shù)分鐘后又突然哭鬧,如此反復發(fā)作,等寶寶疲乏不堪了,哭鬧就不如起病時那樣劇烈了,間歇期也延長了,病程一旦拖延下來,寶寶有可能僅僅是呻吟或進入嗜睡狀態(tài)。
有部分患上腸套疊的寶寶會有嘔吐癥狀,常在陣發(fā)性哭鬧開始不久即嘔吐,最初吐出的是奶塊或其他食物,隨后可能會吐出膽汁,甚至吐出糞臭液體。起病后4~12小時后,寶寶還可能會排出血便,呈暗紅色黏凍狀果醬樣。約75%~90%的寶寶還可能腹部有腫塊。
腸套疊是部分腸管及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所致的一種絞窄性腸梗阻,一般與寶寶飲食的改變、病毒感染、腹瀉等引起腸蠕動功能紊亂有關。早期的腸套疊一般不會危及孩子的生命,但若不及時處理,進一步發(fā)展可發(fā)生腸壞死或腹膜炎而危及生命。建議盡快帶孩子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七M行診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治療時醫(yī)生通常會用鋇鹽或生理鹽水灌腸,若無效則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就醫(yī)指征: 一旦寶寶持續(xù)哭鬧后進入陣發(fā)性面色蒼白、呻吟、煩躁不安或嗜睡狀態(tài),或者出現(xiàn)血便應該立即就醫(yī)。
高燒后體溫驟降
發(fā)燒是寶寶抵御疾病的一種身體反應,發(fā)燒能使寶寶的防御機能大大加強,并為炎癥的痊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所以當寶寶發(fā)燒時,只要寶寶精神還不錯,體溫不超過38.5℃,父母就可自己處理。但要注意的是,出生不足3個月的寶寶和重度營養(yǎng)不良的寶寶,高燒后體溫不但不升高,反而下降到35℃以下就十分危險,應及時送醫(yī)院搶救。
一旦寶寶繼續(xù)發(fā)燒且面色發(fā)紅、咽喉腫痛、舌苔黃或紅、小便黃且氣味重、眼睛發(fā)紅,這說明寶寶內熱較重,就不能喝生姜紅糖水了,應該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多解小便。
咳嗽不愈
咳嗽是許多疾病都可能出現(xiàn)的一種癥狀。寶寶咳嗽是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而做出的一種機體防御反射。但是如果咳得過于劇烈,影響了寶寶的飲食、睡眠和休息,就應該引起父母的特別關注,并及時送寶寶去醫(yī)院診治。
如果寶寶的咳嗽不分白天黑夜,伴隨氣喘或急促的呼吸,無痰,寶寶嗜睡,流鼻涕,有發(fā)熱但體溫不超過38℃;精神差,食欲不振,多半為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多喂寶寶一些溫開水,盡量少用感冒藥,更不要濫用抗生素。感冒痊愈后三、四日,咳嗽自然也會消失。
如果寶寶咳嗽時發(fā)出“空、空”的聲音,寶寶聲音嘶啞,有膿痰,寶寶常表現(xiàn)為煩躁、拒哺,多為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常因受寒引起,應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后對癥治療。
如果寶寶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性的劇烈咳嗽,活動或哭鬧時咳嗽加重,夜間咳嗽比白天嚴重,痰液稀薄、呼吸急促,多為guomi性咳嗽,由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應及早就醫(yī)診治,明確診斷,積極治療,阻止發(fā)展成哮喘病。
如果寶寶咳嗽、喘,嘔吐、腹脹、腹瀉或持續(xù)高燒1~2周,食欲不好,睡眠不安甚至出現(xiàn)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很可能是肺炎;如果寶寶咳嗽、喘息、發(fā)熱,有喘鳴,很可能是支氣管炎或氣管炎,都應及時就醫(yī)。
麥粒腫
寶寶的皮膚嬌嫩、抵抗力較弱,剛出生前半年,眼睛麥粒腫的發(fā)病率都比較高。麥粒腫分為內外兩種:眼瞼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為外麥粒腫,瞼板腺感染稱內麥粒腫。外麥粒腫病變部位初起時紅腫、疼痛、近瞼緣可摸到硬結,形如麥粒,3~5天后膿腫軟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膚,膿液流出,紅腫消失;有的也可不經穿破皮膚,膿液流出,紅腫消失,有的也可不經穿破排膿或因排膿不暢自行吸收消退。內麥粒腫;因其炎癥部位在堅實的瞼板內,一般范圍較小,看起來不重,但疼痛卻明顯,近外眥部(小眼角)的重癥麥粒腫可引起白眼球(球結膜)水腫,呈水泡樣,甚至突出于瞼裂之外。在瞼結膜上的病變區(qū)呈紅色或紫紅色中心部有黃白色膿點,膿腫自結膜面自行潰破,膿液可排出,癥狀消失。
寶寶得了麥粒腫,早期可熱敷,每日三次,每次20分鐘左右,以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消散腫物;晚期可待膿腫局限化后到醫(yī)院切開排膿或讓其自潰。千萬不要用手擠壓或用沒有消過毒的針去挑,因為面部有豐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網,直接和顱內的血管相通,再加上面部的靜脈無靜瓣膜,擠壓后炎癥易向顱內擴散,可引起后果嚴重的海綿竇炎或腦膜炎等。需要用抗生素眼藥水滴眼,睡覺時涂抗生素眼膏,嚴重的者及時就醫(yī)。